上周五,旗下著名品牌Skoda(下稱“”)在中國起錨,這是這家百年品牌首次走出歐洲。在大眾的全球戰略驅動下,選擇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個生產地,對于已經在中國市場耕耘超過20年的汽車而言,此舉意味著其將重新布局中國市場。
的介入,也標志著和開始重新定位。
9月22日,在,正式啟動了斯柯達品牌。這個百年飛箭在中國的重新開弓,對于上海大眾來說舉足輕重——它是上海大眾實施多品牌策略并進行全面戰略轉型的一個重要步驟。
正是上90年代初期德國大眾的入主,讓目前僅存的四個百年汽車品牌之一的捷克斯柯達汽新煥發新生:年銷量從1991年的18萬輛增至2005年的50萬輛;產品品種從1991年一個平臺3款車,發展到了2006年的4個系列、10款車型。如今的斯柯達已是大眾汽車集團旗下與、大眾、、并駕齊驅的全球知名品牌,并成為大眾集團中最富活力的品牌之一。
2006年第一季度,斯柯達稅前利潤達1.4億歐元(同比增長131.2%),營業利潤增長112.5%,達到1.4億歐元。當季斯柯達系列汽車銷售129778輛,包括F a b i a()、O c t a v i a()及Superb(),同比增長18.5%。
引入斯柯達后,上海大眾將呈現兩大品牌并行、八大產品線同步的局面。斯柯達不僅填補了上海大眾在細分市場的產品空缺,而且大眾、斯柯達兩大品牌可以相互協調,進行差異化定位,進而形成上海大眾整體市場的競爭合力。
斯柯達的導入,將大大豐富上海大眾的產品線,特別是上海大眾目前空白的市場,Octavia的進入將和、A0級車形成無縫銜接。未來的Superb將彌補上海大眾失去B6的遺憾,A0級車 將對 和 進行銜接,三款斯柯達產品的導入,將使得上海大眾原先殘缺的生產線趨于完善。
記者觀察:南北大眾如何平衡
斯柯達導入上海大眾,意味著德國大眾開始重新布局中國市場,其中大眾將獲得大眾嫡系品牌大眾、奧迪的鼎力支持,上海大眾有可能逐漸以非大眾系車型為主,形成南北大眾“決裂”態勢。
同時,斯柯達加盟上海大眾后,南北大眾將形成“奧迪+大眾”的、“大眾+斯柯達”的上海大眾產品布局。
根據此前的定位,南北大眾將同時引進大眾汽車的全系列平臺,并在各自平臺上生產大眾全系列產品,形成互相彌補并同時競爭的格局,但是南北大眾的彼此競爭已導致大眾汽車在華市場份額接連失守,在其新任畢睿德上任之后,德國大眾開始重新規劃中國市場。
在未來的大眾(中國)格局中,上海大眾將形成GOL、Fabia、 POLO、Octavia、帕薩特及Superb的布局,產品價格主要覆蓋6萬~30萬元之內,產品定位日漸清晰。
大眾則日益成為中國汽車制造商中產品最完備的合資公司,除了現有的A級車新、、,奧迪系列,還有即將上市的全新帕薩特B6。由此,一汽大眾將實現A級車到的全線覆蓋,實現15萬~50萬元的價格區間。
但是,擁有完美產品格局的一汽大眾并未取得絕對領先,除了豪華品牌奧迪獨步天下外,目前一汽大眾的大眾品牌車仍處于整體復蘇中,速騰的上市和新的上市逐漸扭轉了大眾品牌虧損的局面。
如何平衡上海大眾與一汽大眾的關系,今后將成為德國大眾需要考慮的一個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