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費高制約汽車消費
現在買車確實很方便了,有點錢,不管你是2萬3萬還是20萬或30萬元,都能買到適合你身份和財力的車,但現在“買得起車、開不起車、交不起費”的現象則越來越多。
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一般轎車在生產和消費環節的稅收負擔率至少在15%左右,個別地區甚至達到40%,其負擔是綜合稅收負擔率的4至10倍。
據統計,針對汽車的各種稅費多達200多種,名目繁多,約占車價的1/3,嚴重制約了汽車消費。
只要你買車上路,、養路費、過路過橋費、、停車占道費這些最基本的費用都肯定要繳納,甚至進出風景區車輛還要繳納風景資源費……再加上每年的基本汽車保險和備受質疑的,一年內車輛除了燃油費之外至少還要交10000元。難怪“交強險”被人們戲稱為“交搶險”。
記者采訪到的一些想買汽車的人都有這樣的顧慮,認為自己每年除了上下班開車之外就是想開車到外面去走走,但這些費用實在太高。對于目前中國這種“低薪金高費率”的情況來講,買一輛10萬元左右的車可能要耗費一家人兩年的積蓄,而每年在車輛的支出則可能要高達家庭年收入的1/3。
居民收入預期下降影響車市
“汽車消費是一種帶有連續支出的特殊消費。正因為這一特殊性,作為一個家庭的購車,并不僅僅取決于這個家庭今天的積蓄,更重要的是這個家庭未來收入的多少,未來收入能穩步增加,家庭購車的信心就愈大;而未來收入不明朗,甚至有下降的態勢,家庭購車的信心則將明顯減小。”社會學家周孝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對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中顯示,居民收入滿意度下降,對未來收入預期謹慎樂觀。央行的調查報告顯示,居民當期收入感受指數為17%,環比下降5.1個百分點,是下降幅度比較大的。未來收入信心指數則僅比上年上升3.1個百分點,居民對未來收入謹慎樂觀。
記者采訪了一位在國貿地區工作的年輕白領張寒(化名),25歲的他工作3年,月收入6000元左右,在郊區購得房產一處,每月還款2400元,貸款20年。兩年前就想買車的他到今天也沒能如愿,原因就是收入沒有明顯增長,負擔依舊很重。
今年以來,央行兩次上漲了貸款利率,也使得他每月的房貸變多,而買車又變得遙遙無期。
國內車價依然總體過高
與收入對汽車消費的影響相比,車價的高低顯然對買車人的影響更直接。
目前,“老三樣”的價格已落至8萬元左右,但它們已經不能承擔起促進消費的作用。而像市場流行的、等中級轎車以及、、等中高級轎車在國內的平均價格依然高出人們的預期。
以一個普通三口之家全年的總收入計算(家庭月收入5000元),買一輛主流轎車至少需要苦上個2至3年,而國外與我國的主流轎車同檔次轎車的售價一般僅為我國的70%,但居民的人均收入比我國居民要高10倍以上,國外普通工人買一輛車大致只需要其半年收入即可。相比之下,我國居民對汽車的購買力不及發達國家居民對汽車購買力的1/15。
從消費者的消費傾向來看,國內消費者總是在期望汽車大降價,雖然近兩年車市有了明顯降幅,但顯然與消費者的預期有差距。有關部門對汽車市場的消費調查顯示,有高達82%以上的人認為他們在購買汽車時將會重點考慮價格因素。而我國轎車市場正處在高需求價格彈性階段,價格再降低5%,需求可能會增加10%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