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內各汽車推出的降價一波推一波,很多車型一降再降。然而,當消費者為汽車降價而拍手稱快時,汽車質量“縮水”問題也日益凸顯,成為一部分消費者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
前不久發布的2007年一季度中國汽車質量與服務質量投訴分析報告顯示,用戶對新車產品質量的投訴呈上升趨勢,不少投訴車輛的購買時間還不到半年。其中,質量問題投訴為56.5%,服務質量投訴為43.5%。
降價減配置是公開秘密
汽車降價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與國際市場相比,國內汽車價格仍有降價空間。當價格競爭空間越來越小的時候,有些企業為了追逐利潤而采取降低汽車配置等方式壓縮成本,結果導致新車質量“縮水”問題突出。
降價減配置,其實是汽車圈內公開的秘密。
比如在選用某一零部件材質的時候,先前的安全系數可以達到1.5,但后來為降低成本,設計的安全系數只有1.2,廠家仍然可以說沒有降低標準,但整車的性能和使用壽命則大不如前;還有配置的變化,如對內飾、外觀做一些大改動,倒容易發現,但對用料的更換,即使是專家也不一定能夠發現。一輛車有兩萬多個零件,如此“節約”,質量下降也就毋庸置疑了。
多年前以“第一款10萬元家用車”標榜的某車型,幾年后清貨時甚至降到6萬元包牌稅;而那款曾經加價拿車的中高級車,幾年間的累計降價甚至以十萬元計。很多人因此說汽車的降價空間真大。但事實上,很多人都看到了原先價格的虛高,卻忽視了質量上的改變。
同一款車型,每一批其實都或多或少不一樣,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都有。比如原廠進口配件變成國產的,成本差價動輒上千元。輪胎也是如此,第一批的用米其林,第三批用的可能已經變成了韓泰。也正因此,在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情況下,車價卻沒有停止過下降。
“那種一年能降三四萬元的汽車肯定有貓膩,誰敢相信它的質量?”一位消費者如是說。
漠視消費者權益
汽車質量“縮水”,就是對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的漠視和損害。
如果降低關鍵零部件的安全系數,就大大增加了汽車的故障率和危險性,比如。原來是兩級氣囊,一級氣囊只給你一個緩沖,二級氣囊才是一個總爆發,現在把二級氣囊變成一級氣囊,其質量和對乘客的保護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這就給消費者的生命財產來嚴重隱患。還有某些車型的儀表板被掉了包,結實是不可能的,還會散發許多有毒氣體,嚴重侵害消費者的健康。
有關專家指出:企業追求正當利潤本無可厚非,但企業盈利必須以確保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為前提。市場競爭不僅僅是價格競爭,更是產品質量和企業誠信的競爭,一個放棄了質量和缺乏誠信的企業不可能取勝于市場,一個質量被打了折扣的產品也不可能被市場所認可。價廉物美是消費者選擇產品的基本要求,而“物美”比“價廉”更重要。如果產品僅僅“價廉”而不能“物美”,缺乏起碼的質量保障,未必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降價不能降質量。質量打了折扣的產品是有缺陷的產品,而有缺陷的產品是威脅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的潛在隱患。如果消費者購買的汽車質量被打了折扣,人身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這樣的汽車降價對消費者有什么意義呢?
汽車是關乎消費者生命的一種商品,漠視汽車質量就是漠視消費者的權益,最終損害的絕不僅僅是消費者,汽車生產企業乃至整個汽車產業也將因此而失去消費者的信任,最終丟掉市場。
不要一味追捧剛上市新車
有關專家提醒消費者:在汽車行業利潤較低,一些車型已經接近國際價格的時候,我們應更多關注汽車質量、使用價值及駕乘安全性,以排除廠家受降價和市場競爭壓力犧牲質量換市場的可能。
有關數據表明,新車比同品牌的老款車問題多得多,尤其是所謂的07款、06款,大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一般來說,國外市場的車型更新頻率在三年左右,而國內市場一味求新,許多車型一年更新一次,從材料到道路測試都不嚴謹。再就是零部件的國產化問題,國產化初期很難有完善的工藝保障,出現問題的幾率較高。所以對于消費者而言,更需要多一些理性,買車最好不要一味追求時尚,極力追捧剛上市的新車。
一般而言,新車的性價比不是最高的,相反,那些已經投入市場二三年的車型性價比會比較高。因為二手車的售價是按照現在新車的價格再乘以折舊算出來的,價格肯定最劃算,而且車況也非常好。
降價可能暫時贏得市場,而提升服務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卻可能永久贏得市場。無論出于何種原因,國內一些汽車生產企業犧牲質量換市場的做法都是一招損棋。
但愿消費者不再為汽車質量“縮水”問題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