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和通用聯合開發燃料電池汽車的背后
【太平洋汽車網 技術頻道】2013年7月2日,通用汽車和本田汽車正式宣布,雙方在共同開發燃料電池車議題上進入深度合作。這樣,全球在燃料電池就領域進入了三足鼎立時代。其他兩足分別是豐田和寶馬的聯盟,日產、奔馳以及福特的聯盟。(注:以下圖片部分來自日經技術在線)
早在2002年,本田與豐田就同時為日本首相的官邸提供了全球首款市售的燃料電池車。本田在燃料電池車的技術造詣上是充滿自信。通用則對燃料電池車的新材料研究較為熟悉。強強聯合,會碰出怎樣的火花?
● 純電動VS燃料電池
相比較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車的行業門檻會更高。由于純電動汽車構造比較簡單,核心部件只是一個蓄電池和電機。普及純電動之后對充電站的需求量勢必急劇上升。對于新興國家的汽車廠家來說,如果純電動汽車成為主流,這毫無疑問是一次侵蝕世界級制造工廠市場的絕佳機會,汽車產業的構造將急劇發生變化。就好比中國的比亞迪,王傳福本身就靠電池發家,比亞迪在純電動車方面的造詣可能比某些合資汽車廠的認識還要深入。
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以及狹義混合動力汽車有什么區別?
純動力汽車顧名思義,是100%由電動機驅動的汽車。相比較其他兩類汽車,其結構更加簡單。核心設備是蓄電池和電動機。例如,寶馬i3純電動模式在充滿電的前提下能夠續航130公里至160公里。純電動汽車一般配給有制動能量回收系統——車輛在減速時,慣性動能可以給蓄電池充電,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
燃料電池汽車基本原理是氫氣和氧氣發生電化學反應產生電能驅動馬達從而驅動車輛運動。由于不產生二氧化碳,故燃料電池汽車是最環保的。填充一次燃料后續航里程能夠達到500公里,加上零排放的特征,故燃料電池汽車受到各大汽車廠的追捧。
狹義混合動力汽車核心部件依舊是傳統的內燃機,和傳統內燃機不同的是,混合動力汽車內燃機不是單純燃燒汽油,而是汽油乙醇混合物,排放自然比傳統內燃機排放要環保。但是美國之前曾報道該類乙醇混合物會對發動機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純電動領域百家爭鳴的局面是國際性的汽車廠商所不愿意見到的,故大廠家在純電動汽車領域不會下大功夫,加上最近純電動汽車市場的低迷狀態,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日產在2010年上市的純電動汽車聆風,雄心壯志要在2017年3月之前與雷諾合計全球售出150萬輛,截止今年7月,兩公司的銷量卻只有10萬輛左右。為此,日產社長卡洛斯·戈恩表示“很失望”。即便是從今年4月份開始,聆風各車型的售價全部下調28萬日元(1.7萬人民幣),車市依然沒有回暖的跡象。最近,日產開始與奔馳合作,強化了燃料電池車的開發。
為了保護壟斷,必須把矛盾轉移到門檻較高的燃料電池領域。由于燃料電池的核心技術——“電堆”燃料電池發電機是由不同材料優化組合技術的集合體,其中涉及到的專利技術也較多,故新興廠家很難模仿。
● 天然氣汽車
除了燃料電池車,大汽車廠商還致力于門檻依然較高的天然氣汽車的開發。隨著頁巖氣的增產,天然氣價格降低。同時,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量比汽油車要少10%~20%。天然氣作為新興燃料開始備受關注。由于氣體儲存比液體儲存要難,故天然氣汽車的門檻較高。
本田2012年8月在泰國推出了轎車“Civic”的天然氣車型,其在今年5月的銷售中,占額Civic銷售額的30%。大眾也在2013年在歐洲推出了天然氣微型車“Eco up!”。可見,各大汽車廠對天然氣汽車的開發正躍躍欲試。
傳統的天然氣儲氣罐是鐵質的,技術升級之后普遍采用的是重量更加輕便的碳纖維。這就帶動了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
總結:燃料電池車和天然氣汽車因為門檻較高容易制造壟斷而備受大汽車廠商的青睞。但是相對純電動汽車成熟的充電基建來說,燃點電池車的氫氣填充設施和天然氣汽車的天然氣儲存技術目前還處在研發瓶頸的狀態。在這一過渡期,市場隨時有可能把焦點轉移到百花齊放的純電動車領域,此時可能會出現新興國家汽車廠掌握核心技術趕超大汽車廠的情形。看來大汽車廠要保護自己的領先地位,勢必要密切關注汽車未來發展的趨勢了。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