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在左未來在右 致敬將淘汰的車型配置
【太平洋汽車網 新車頻道】科技的飛速發展已然打開了新世界大門,豐富的配置讓用車生活正變得相較以往更為多姿和多彩,同時一些落后的汽車功能也逃離不了終將被淘汰的宿命。話說還占有以下一半的汽車功能都算不上新生代的車,不知道讀者朋友們的愛車占了幾個呢?
現在我們汽車裝載了各種各樣的配置,銷售人員說的天花亂墜,消費者也是看得眼花繚亂。這個配置有什么什么用,那個配置一定不能少,這個配置又集成了什么什么科技含量和高逼格等等。淘汰不意味著遺忘,歷史都值得我們尊敬。編者由衷感嘆:有錢換車,真好!
當下千家萬戶的日光燈和LED燈泡毫無疑問已大面積地取代了白熾燈,到了汽車領域的鹵素大燈也無可避免地將面臨淘汰。從進口百萬級豪車到自主經濟級家轎都能看到不少配備了氙氣或LED大燈的車型,更有甚者已裝備上了行業領先的激光大燈,或許鹵素大燈面臨淘汰的時間也越來越近了。
夜間行車,本著對自己對他人負責任的態度,各種奇思妙想不斷被應用在了大燈技術上,讓如今汽車頭燈已成為集美觀、實用、便利、智慧于一身的高科技裝備,回頭再看看鹵素就覺得“土氣十足”。
從左至右依次為:氙氣大燈、LED大燈和激光頭燈的照射距離比較
近年來,各大車廠輪番上演玩燈新技術,讓曾經高端車型獨享的配置開始更多地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去,畢竟很多消費者的眼里氙燈就是亮度強、檔次高的代名詞。無論用什么樣的燈光,大燈最終都一定是為駕駛員更安全地去駕駛而服務的,喜聞樂見。
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要撼動現階段以成本優勢自居的鹵素大燈,氙氣和LED等前大燈單憑高亮還不足以讓其后來居上,某定位不高的合資品牌車型都逐步推廣開可實現六種智能的照明模式,神技能加持之下定會成為未來主流發展方向。
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鹵素大燈已經完敗了?各方面顯示車燈都是“越貴越好”,每個人都可以去喜歡一種東西或一類技術,但亙古不變的真理就是——有錢任性,沒錢認命。
在那個多媒體不多的汽車年代里,要是聽音樂就多數只能通過聽收音機或者是磁帶機了,而在打開收音機開關的時候,傳統桿式伸縮天線就會自動升起,關閉就會自動收縮。好了好了,不多說了,感覺再說就要暴露年紀了。
雖然可以升降的標準鞭狀天線是編者童年覺得特別高大上的配置之一,但是不可避免的故障率(畢竟是電控的)及升起后的風噪,還是讓其慢慢退出了主流車型的配置單中。而當下軟質天線,在比較低矮的停車場等位置時又顯得礙事,還有極易一不小心就被熊孩子拔下來當武器了,真是難以說愛。
天線作為汽車一大關鍵配置像是幽靈時而出現在醒目的位置,時而又無跡可尋。如放眼未來,尤其在自動駕駛領域,它必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其基本用途大家都知道是用來接收電臺和無線電信號的,現在為了空氣動力學考慮,基本都用鯊魚鰭或隱藏式代替,這就是潮流。
21世紀的今天,保時捷都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碳纖維輕質輪轂,證明工藝技術已突破了新高度。說到這里,大伙可能認為拿跑車說事不親民,也對,畢竟現在鋼制輪轂好好的為什么要被淘汰掉?它可能在一些熱(回)銷(本)爆(利)款(器)上還是必備品。
然而在家用車領域內,其還是只能算小眾的存在,從美學角度來說就和整車氣質難以完全配對。而現在很多品牌的車型已經全系配備了鋁合金輪轂,不少消費者對這點也會很看重,或許在不久之后我們的大部分家用車上將不會看到它的身影。把漂亮的增多,丑的減少,車當然越來越好看。
有骨雨刷在結構上不可避免的存在多個壓力點,其顯然地已無法適應現代轎車曲面風擋玻璃這一主流設計,而無骨雨刷在設計上充分考慮了空氣動力學因素,構造相對簡單,材質總體重量輕巧,這樣無疑減輕了電機、搖臂的負擔。運行時噪音小壽命長,還由于雨刷橡膠條與玻璃貼合緊密能有效保護風擋玻璃。
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不光體現在發動機馬力的提升以及更優美的車身外觀,很多平時注意不到的細節其實也反映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效和便捷始終是的不懈追求,近來發現越來越多的品牌一度為旗下全新車型裝備上帶噴水功能雨刷,細觀察會發現分布在橡膠條表面上有一排很小的孔,其背后實則藏著一條“水渠”。
僅需一般雨刷片所需一半玻璃水即可擦干玻璃,不同速度時都不會造成視覺盲區,節能又安全可不是街邊小檔或汽配城能帶給你的別樣體驗,大呼城會玩。
車內外后視鏡將被所謂的流媒體后視鏡所取代,曾幾何時出現在科幻片里面的黑科技正加快步伐走入汽車領域。啥叫流媒體?其實就是顯示屏而已:把后攝像頭采集的信息通過后視鏡位置的顯示屏顯示出來,替代之前的鏡面后視鏡。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新興事物的發展自然區別于老舊的傳統鏡面后視鏡。首先可視角度的視野范圍就要大3倍,其次可對后車燈光自動調節并保證視線清晰(真正防遠光狗神器)。要知道一些后裝的防眩光后視鏡,只是添加了特殊鍍膜,用減低亮度的方法也失去了很多暗部細節,不靠譜。
考慮到空氣動力學降低風阻方面的要求,不僅車內沒有,車外的后視鏡也同樣會在未來消失,恐怕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由最早的概念車到合資品牌再到自主車企的應用,流媒體后視鏡被寄予厚望,未來在全球市場中有望成為一塊大肥肉。
說到車窗相信各位一定不會陌生,任憑再有錢天天吹空調的主也會有打開車窗的一下。就目前市場上的車型來看,相對造車理念更加成熟的德系車、美系車、以及日系車,在電動車窗及“一鍵升降”四個按鍵的搭配上都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模式,也不排除個中有另類。
而對于正在日益進步的“一切向錢看”自主車企來說,在這方面還是仍有為了利潤,故意低配車不加,給高配車加。“丐版”車型的出現拉低了車系準入門檻是無可厚非,但過分的成本控制就直接影響著這輛車乘坐體驗。
手搖車窗或許真的會讓車主丟面子,也讓乘客不省心。而為了爭奪日益激烈的細分市場,汽車廠商也必然會淘汰,畢竟打鐵還需本身硬。即使作用有限,但至少權衡著廠家對于這輛車的誠意。
如今上個樓都是刷門禁卡了,共享單車都是密碼鎖了,高速收費小區出入都用ETC,到了汽車哪還有需要掏鑰匙的,原來那些清一色的金屬“棒棒糖”車鑰匙正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從最初實現開關門到提升安全防盜功能,再到增強日常使用便利性,車鑰匙的歷程從簡單走到簡約而不簡單。
許多車型的配置清單都已經有了無鑰匙進入功能。所以如果依然掏鑰匙開車門還真的顯得有點OUT了!汽車設計越來越高端,車鑰匙也同步演變得越來越高端,甚至如今這小小的車鑰匙都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不知道那些適合夜店泡妞的車鑰匙你又見過幾把?吧臺一坐,鑰匙一放,自然不愁沒有一夜情的機會。
在這個“二代滿大街”的時代,保時捷、瑪莎拉蒂都爛大街了,真到了上點檔次的場子,你還真不好意思隨便拍鑰匙。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